首页 >焦点
穿山甲升为一级保护动物 专家:灭绝风险远超熊猫
发布日期:2024-03-28 21:39:29
浏览次数:313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遗“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新积极培养传承人,人蔡玉睿天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思雅丝舞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指悬穿越千年文脉,乾坤跋涉千山万水,非遗记录传统非遗的有新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人蔡时代之音。一期一会,思雅丝舞影像留住记忆,指悬涵养精神文脉、乾坤厚植文化自信,非遗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有新赓续绵延的人蔡中华文明。



  泉州,古称“刺桐城”。一千多年前,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满城开遍火红的刺桐花,云屋万家,楼雉数里,有着被全世界竞相称颂的繁华。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纷至沓来,玉睿天成在多元的民俗与宗教活动中,一种源自中原的木偶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就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称“嘉礼”戏,意为隆重嘉会中的大礼。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正值暑假,泉州木偶剧团的保留剧目《火焰山》又一次在上演,主要的表演者是90后演员蔡思雅、张耀华等十多人。这是这个剧目创排以来演出的第4000多场。孙悟空在细细丝线的操纵下腾云驾雾、斩妖除魔,引起现场两三百个小朋友阵阵欢呼。

  闽南地区的小朋友对木偶戏并不陌生。许多年前,还是小朋友的蔡思雅经常在电视上看木偶戏大师黄奕缺表演驯猴——毛茸茸的小猴子在老师傅操纵下活灵活现,抓耳挠腮、蹿跳摇尾,像真的猴子一样。这在小思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初中毕业时恰逢泉州艺术学校招收木偶戏学员,她就马上去报名了。

  指尖绝技 宛然如生

  看起来神奇、有趣的提线木偶表演,亲自上手时,才发现没有想象中简单。泉州提线木偶经历了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线功线规,独有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和精美的偶头雕刻造型艺术。成为一名木偶戏演员,不仅要学习线功技巧、唱念道白,还要学会木偶的穿线布线、造型组装。从0到1总是特别难。在艺校的前两年,思雅都在枯燥的重复中练习基本功,“上午练习线功线规,下午学习唱曲,单单掌握拿钩牌的手势就训练了一个星期。”

  清代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里写道:“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所云木丝也。泉人最工此技。”与大多数木偶表演相比,泉州木偶提线多,操控难,最普通的木偶就有16条线,多的甚至达到36条以上,表演起来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笃定一辈子要从事木偶表演的思雅从最基本的放线、勾线、压线、提线开始学起,先让木偶动起来,走起来,再操纵木偶击鼓弹琴、跃马扬鞭。“木偶各个关节的提线都是固定的,演员的每根手指都要控制不同的线,对手指的协调度要求很高,有的一只手要控制七八根线。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究,去揣摩,怎么样把线操纵好,才能让木偶听我们的话。”

  中州古韵 绵延千年

  木偶是以偶作戏的艺术,除了用提线让木偶灵动起来,还要靠声音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喜怒哀乐。回到比刺桐城更早的历史中,木偶戏随中原河洛移民进入泉州时,“古河洛语”也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今天“傀儡调”的主音。绵延至今,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的木偶戏种,保存着近300只完整的古老曲牌。

  “傀儡调”又和流传于泉州地区的汉唐古乐“南音”精神相通。8岁就开始学习“南音”的思雅在唱腔的训练上比同学们进步得更快一些。传统的傀儡戏有 “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发声是区分行当的重要依据。一开始她因为声音沉稳、宽厚被分配饰演“小生”,成年以后声线发生了变化转而饰演“旦角”,以“青衣旦”为主。

  “傀儡调〞虽然唱的主要是闽南语,但是与生活中用的闽南语还是有所差别。每当拿到一个新的曲牌,思雅都要跟着老师先纠正发音,再学习曲调、节拍。每一个曲牌可能还会有10到20首唱腔。丰富的曲牌唱腔和操线的基本功填满了蔡思雅在泉州艺校的5年生活,2012年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顺利进入泉州木偶剧团工作。这一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与思雅一起进团的十多个“90后”新人等待着能够正式登上舞台施展拳脚。

  刻木牵丝 唐宋遗风

  不过上台之前,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木偶。

  一个提线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钩牌组成。制作一个木偶,需要多人的配合。除了要专门请师傅雕刻木偶头和木偶手,请服装设计师制作衣服之外,其它都是要演员自己制作组装。进入剧团后,蔡思雅拜同样主攻“旦角”的国家一级演员傅端凤为师。一边学习唱演,一边学习木偶的制作。“因为木偶角色的不同,动作就会不同,这就要靠提线穿线的位置不同来实现。所以对于最熟悉木偶角色动作的演员来说,自己动手给木偶穿线是最合适的。”

  在泉州木偶剧院的3楼,有一间散发着樟木香气的屋子,林聪鹏师傅埋头在这里雕刻了40多年木偶头。从16岁进入剧团,他已经雕刻了上千个木偶头。特别是作品《四将开台》,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亮相,惊艳全球。

  思雅表演过的重要角色的木偶头几乎都出自林老师之手。这些木偶头刀法洗练,线条柔和,雕刻与粉彩技艺颇具唐风宋韵。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千奇百怪的木偶造型不仅嘴巴会动,鼻子眼睛也会动,在《火焰山》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剧目中,增添了非凡的表现力。

  天桥高台 自有乾坤

  神话剧《火焰山》创排于1978年,剧团开创了“天桥高台”舞台形式,并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掌中木偶、人偶表演汇于一台,数次获得全国大奖。经历了泉州木偶剧团两代木偶剧演员的接力,第三代传承人版本在2017年与观众见面,演员全部为剧团“90后”年轻演员。已经练习了10年木偶戏基本功的蔡思雅第一次登上3米高台,还是迎来了不小的挑战。

  “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感觉手上的线非常不听你的话,木偶也比平常的木偶要更大、更重一些。从3米高台看下去的角度也不一样,控制不好木偶的脚就会悬空,做动作时操纵线的力度也要比平时大1-2倍。”对于思雅来说,不仅表演形式要重新学习适应,表演的角色也相当于跨了行当,“我主攻青衣旦,是比较斯文一点的女性角色。铁扇公主属于武旦,有比较凶比较泼辣的一面。” 于是她找来老一辈演员演的《火焰山》来观摩,如何让动作细腻鲜活,如何把握铁扇公主内心的变化。

  从接到复排这部戏的任务,到整理木偶,研读剧本,细抠动作,到最后公演历时一年多。每次联排或表演结束都是大汗淋漓,20个年轻演员几乎都是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比如思雅演完铁扇公主的一幕戏,马上从高台爬下坐地上表演东海龙宫里的鱼。不过当谢幕的时候看到下面的观众在笑在欢呼,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了,“观众跟我们产生了共鸣,看到了我们想表达的东西。”

  古艺薪传 未有竟时

  今年,是泉州木偶剧团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里,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个古老剧种告别了家班、民间戏班的传承模式,转向国有剧团的集体性传承。作为新生代的传承人,蔡思雅希望能够抓紧时间跟老一辈的艺术家多学习一些传统的折子戏,把剧团经典的大戏都能传承下来。“另外就是希望在我们这一辈人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造出更多观众喜欢的节目。”

  最近,泉州通政小学木偶专业兴趣班的孩子们正利用暑假的时间排演一出折子戏,他们打算去参加一个艺术比赛。唱念舞线、司鼓钲锣全部都由小朋友们自己完成。蔡思雅定期到这所学校来辅导孩子们排练。她也会到更小的小朋友中间去,让孩子们从小零距离跟木偶接触,摸一摸线、操纵一下,来感受一下什么是小小木偶演员。这些从小接触和喜欢木偶戏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不一定会从事木偶表演,但他们可能会是泉州提线木偶艺术的喜爱者和传播者。

  虽然“涨海声中万国商”刺桐城早已远去,泉州提线木偶戏却将逝去的千年岁月一直带在身边,抖落尘土,完好地出现在今天。

       (本期编导/汪伟捷 孟煦 文稿/孟煦 摄像/ 李慧 彭超 剪辑/李姗)


相关文章